没有异味就代表没有污染?开窗通风就能起到良好的空气净化效果?相信很多朋友在使用空气净化器时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误区,快来看看以下这些错你犯了几个?
千万别也舛 揭秘常见空气净化器误区
误区一:不用空气净化器,开窗通风就可以提高室内空气质量
如果户外环境好,通风是能提高空气中氧气的成分,降低有毒气体的浓度。但显然,像一直以来的雾霾天气,室外的空气就有可能要比室内更糟糕。因此,对于目前而言,要掌握好“天好就多开窗、天不好要关窗”的原则是关键。
误区二:室内不抽烟、没有异味就算空气清新
显然不是。空气清新的标准不单单只是指没有异味,除了已经被我们熟知的PM2.5以外,空气中的有害物还包括尘埃、甲醛、苯、氨、放射性氡等等。这些有害物质轻则造成人体头痛、心烦、疲劳、血压升高、精神萎靡、注意力衰退、工作能力降低、失眠等,重则引起哮喘或荨麻疹,甚至导致损伤肺泡、致癌。
误区三:室外有雾霾,不开窗室内PM2.5就没有了
PM2.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.5微米的颗粒物,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,主要成分为元素碳、有机碳化合物、硫酸盐、硝酸盐、铵盐。其它常见成分包括钠、镁、钙、铝、铁等地壳中含量丰富的金属元素,也有铅、锌、砷、镉、铜等,是致病致癌率极高的有害物质。空气中的PM2.5主要来自日常发电、工业生产、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。
然而,这并不是说只有不开窗就室内就没有PM2.5了。其实,PM2.5本质就是微小的颗粒物,而二手烟雾同样也是室内PM 2.5的主要来源。据之前有专家测试,在距吸烟者3至6米的位置,吸一支烟产生的烟雾可导致空气中PM 2.5的浓度达到300微克/立方米左右。
误区四:能去除PM2.5的空气净化器就是好产品
就像上面我们的误区一样,我们周围不管是室内还是室外,空气中除了PM2.5以外,还有许许多多的其他有害物。例如,如果你家刚刚装修完,空气中就有可能存在甲醛等有害物,而烹饪时所产生的油烟、劣质香水、石材释放的放射性气体氡等等也都非常常见的空气污染物。显然,空气净化器好坏的标准并不仅仅只是看能否去除PM2.5而已。
误区五:开了空气净化器就一定管用
对室内污染治理而言,污染来源的影响因素有多方面,并非只能靠空气净化器。比如,北京在近期持续的雾霾天气下,应首先关闭窗户,尽量少开门,将室内营造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;其次调节室内气温和湿度条件,在冬天里通过加湿器、洒水等方式将相对湿度提高,不让室内起尘。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使用空气净化器才会更有效果。否则,污染源将持续通过窗户进来,即便空气净化器一直开启也会效果大减。
此前有报道称,市面所售的空气净化器真正除霾有效的屈指可数,甚至一点效果都没有的产品很多。这里我们先且不考虑那些涉嫌虚假宣传的产品,假定所有产品都能够达到一定的去除效果。但也正如以上所说,空气的污染是由多种因素所造成的,空气净化器仅是一种具有辅助作用的手段。
误区六:平时不开,只有雾霾天气才开启
其实广大消费者有这样的误区也情有可原,毕竟空气净化器的流行是因持续雾霾天气引起的。不过,我们上面也提到了,对于空气的清洁来说,并非只有雾霾才是污染,灰尘、异味、细菌、化学气体等等都是会对人身体造成不良影响,而空气净化器的作用正是对这些有害污染物进行清除。尤其是对于刚装修完的新房、家中有对空气敏感的体弱老年人、幼儿等等易感人群来说,空气净化器还是能够起到一定作用的。
当然,如果外面天气晴朗,我们还是建议大家的室内多通风,并保持一定的湿度,让新鲜空气能够在室内流动起来。有时这样的效果比常年开着空气净化器更有效。
误区七:空气净化器买来一劳永逸
说实话,因为持续的雾霾天气,才让许多人对空气净化器这类产品产生了兴趣,但是倒是空气净化器能不能真正有效去除有害物,看不见摸不着,谁也无法真正说清楚。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,空气净化器一定不是买来就一劳永逸的,不管它是采用物理过滤,还是静电集尘净化技术的,都需要定时的清洗、更换滤网,才能充分发挥空气净化器的效果。
误区八:家里买回一台空气净化器整个房间都管用
由于对空气净化器的不了解,许多人都认为家中只要买来一台空气净化器,固定放在一个位置,长期使用,就会对家中所有房间都起到净化效果。但是业内有专家表示,虽然从技术原理上空气净化器对于去除颗粒物具有一定效果,但它的局限性在于只在特定的适用面积及时间内有效。然而,目前还没有对一台产品在单位时间、适用面积净化效能的界定标准。因此空气净化器的最佳使用方法是,每个独立空间放一台,或经过测算在不同位置灵活轮换摆放。
误区九:空气净化器耗电量高,每天使用一两个小时就可以了
空气净化器的耗电量普遍不高,主流产品的耗电量一般不会超过70W,还是非常省电的。在空气质量较差的时候建议随时开启。
文章整理:品牌招商网中国十大空气净化器品牌专题.
【免责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文中内容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,本网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。本网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。】
推荐新闻
MORE热点新闻
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