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制冷商情记者了解,前些年,空气能热水器企业忙招商,忙普及,忙市场等基础任务;近几年,企业忙优化、忙品牌、忙研发等升级工作,这也反映出企业和行业日渐平稳。然而,随着节能补贴出台、暂退,能效比政策实施等,以及市场竞争加剧、扩大市场蛋糕势在必行等主客观因素影响,企业未来走势,行业发展更加复杂多变。
市场分析:竞争日渐激烈
1、各类型企业扎堆进入
据制冷商情记者了解,2000年左右,空气能热水器在中国初露头角,生产企业不过寥寥十多家,多是专业型厂家单打独斗,比如长菱、纽恩泰、同益、天舒、德能、正旭、生能等。现如今,企业数量超过500家。既有白色家电巨头,美的、格力、志高、海尔、扬子、奥克斯、长虹、TCL等,又有太阳能企业,四季沫歌、力诺瑞特等;也有传统热水器企业,艾欧史密斯、万和等。
然而,据业内人士透漏:其产品能够完全自主研发、制造、销售的空气能企业约15家左右;拥有研发、制造、销售能力的空气能企业约50家左右;有产品在市场商销售的空气能企业(全国性和区域性品牌)约400家。
纽恩泰董事长赵密升认为:“尽管目前空气能热水器在整个热水器市场中占据不到10%的份额,但各大企业纷纷进军,足以说明行业发展前景诱人。就今年上半年整体形势来说,还是不错,不少企业同比去年有了较大的业绩增长。纽恩泰同比2012年增长了88%,并于5月份就开始提前进入了销售旺季,市场业绩处于快速攀升状态。”此外,美的、中广欧特斯、格力等方面均表示,今年上半年销售情况良好。
众多企业加入不可必免的会增加整个行业的激烈程度,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,知名度和影响力也得到了提升。一个行业要想做大做强,单靠个别领军企业的力量来开拓市场是远远不够的。“空气能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不是同行企业,而是其他品类的热水器企业,众多空气能企业应该联合起来发展,共同把空气能市场蛋糕做大,每个企业才能分得更多的市场份额。”赵密升认为。
当然,也有专家和同行指出,虽然参与竞争的企业众多,但绝大部分都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生产氛围,技术力量薄弱,以及销售和售后网络体系不健全。至于能够树立良好市场口碑和品牌的则很少,细细数来不过数十家而已。“这类企业多,如果形成不良的氛围,会给行业带来负面影响。”
2、“温水煮青蛙”持续进行
这几年,空气能行业步入稳定、平和期,然而,一些“双刃剑”般政策出台,无疑让很多企业体会到了“温水煮青蛙”的煎熬。
2012年,空气能节能补贴序幕的拉开,除了可以提高空气能知名度外,势必也将一些不过关的企业拒之门外。这也预示着洗牌前奏曲吹响,企业经历越来越残酷的考验,去与留,留下与留得久成为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。因为最终能获得补贴,除需各项节能指标达到额定的参数外,对行业还特别规定,中标企业的准入门槛限制为年推广高效节能热泵热水器(机)数量不少于1万台。
业内人士以及节能惠民办相关负责人透露,截止到四五月,完成1万台及格线的企业,不超过四五家,从后面申请的企业数量来看,80%多都没有完成任务。按照节能补贴资金的清算规则,财政每月都有补贴金发放到企业,但如果各月完成不了任务,补贴金将暂时不予发放,年底给予一次性兑现;如果提前将年推广任务完成,补贴金会提前发放,而完不成年推广任务,补贴金不予发放,已发放的月份还要追回。
没有完成任务,拿不到财政补贴的企业将面临各种考验。志高制冷设备事业部总经理丁小江博士向记者分析:节能补贴政策成为空气能产业的一个分水岭,节能补贴预示着行业大洗牌即将开始。
与此同时,近期能效等级标准10月1号实施新闻涌上行业媒体头条。“以前有些企业连个检测的实验室都没有,几个人就可以弄台家用机、商用机出来。问对方能效有多少,随便吹个数字即可。由于没有标准,消费者也不知情,只能吃个哑巴亏。现在能效等级标识出台后,消费者可以要求对方提供,没有可以当伪劣产品来投诉。”空气能热水器行业资深媒体人士表示。
在空气能热水器能效标准的倒逼之下,部分不达标的企业开始自行整顿以达到要求。然而行业专家表示,一个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,要想达到最低能效标准,仍需要满足很多硬性条件。未来消费者肯定越来越注重高能效的热水器,所以这个行业必将向集约式发展,即行业将会从几百家缩减为几十家发展。无疑,大企业将会更加受益,凭借前期积累的生产能力以及强大的市场销售网络,发展开始加速度。
“对于我们来说,确实是利好。其实我们一直希望这个节能的朝阳产业,能真正为国家节能降耗。大家都知道,电热水器很耗电,现在空气能热水器比电热水器省电70%,这是有科学实验数据的。这么节能的产品,为什么不大力推广呢。”作为本次能效等级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——纽恩泰在推动国家制定国标中,做了大量的协助工作,董事长赵密升表示,“我国目前电能大部分依靠的是燃煤,燃煤不仅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,还有二氧化硫等污染物,电热水器替换为空气能后,我国很多电厂就不需要这么多了,大气污染可以降低一半。”
除了这两个引起较大的关注的政策、法规外,消费者认识度、大企业技术提升、产品升级换代、品牌形象加强等内在驱动力,则会给这场“宴会”更添一把火。
【免责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文中内容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,本网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。本网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。】
推荐新闻
MORE热点新闻
MORE